cn_alpha

一切皆有可能
Symphony No. 4 In G Major: 4. Sehr behaglich. - George Szell

古水:

*sound of maestro*(大师原声) 
*miracle of the voice*(声乐之魅) 之 
马勒「G大调第四交响曲」
末乐章: 极温和的
(Symphony No. 4  in G Major: IV. Sehr behaglich)

        古斯塔夫·马勒(Gustav Mahler 1860.7.7-1911.5.18)逝世已过百年,然其音乐中无处不在的对于人性之探求,死生之拷问,却愈来愈引发现代人之精神共鸣。经典的音乐,除了能传递喜怒哀乐之情绪,让人在哲思中反省自我,找寻自我,或许是其更深更远之意义所在。
        完成于1900年夏的“第四交响曲”,是马勒以自己早年歌曲集「少年魔角」(Des Knaben Wunderhorn)素材创作之终篇,四个乐章围绕其1892年的歌曲“天国的生活”展开,前三个乐章从调性设置、主题构思等各方面均暗示了整部作品的题旨--人生的苦难、死亡的恐怖和对极乐净土之向往,而以乐队烘托女高音独唱之末乐章,正描绘了这段漫长天国之旅的终点,亦是马勒心中音乐天国之归宿和灵魂之安所。按照作曲家本人对这部作品之注解,肃穆庄严的前三乐章分别蕴含了尘世的冷酷、死亡的诡谲和往生的安详,女声则以孩童无邪的视角,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天国的极乐景象--众神各司其职,与天使们一起为来访者奉上一席人间无从歆享之盛宴,人们尽可载歌载舞,忘却世间烦恼喧嚣,品尝眼前美酒佳肴,临了,司乐之神则济利亚更将让你沉醉在天籁之音,时时为欢乐所围绕。木管声部营造出的温和意境极好地呼应了天国安详宁静的氛围,而马勒毕竟是马勒,无法如其偶像W. A. Mozart般,在音乐中彻底与内心的愁楚绝缘,首乐章的雪橇铃旋律不时出现,令人尤觉一丝紧张,隐隐中揭示出这一切幸福美妙之源的苦难,仿佛是作曲家本人对太过美好事物的一丝质疑,或只一闪而过,却分明如梦魇般挥之不去,教人无法藉真正之童心来面对这幻梦般的琼楼玉宇,上帝之国,于是,又转入更为深邃的思索和探求,天国是否真的存在?抑或只存在于每个渴求超脱者的灵魂深处......
        虽为马勒交响作品中篇幅较为小巧的一部,精简的结构之上却仍包含了最为深邃宽广的乐思,或许,我们无法从中领略人生的全部,却能一窥心灵的一隅,以之展开对音乐,对生命见微知著的认知和无尽思索......

演唱: 朱迪丝·拉斯金***
        (Judith Raskin 1928.6.21-1984.12.21)
演奏: 克利夫兰管弦乐团***
        (Cleveland Orchestra)
指挥: 乔治·塞尔***
        (George Szell 1897.6.7-1970.7.30)

评论

热度(33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