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n_alpha

一切皆有可能
Haydn: Piano Sonata In D Major, Hob.XVI:19 - 2. Andante. (Adagio, ma non troppo) - Ivo Pogorelich

古水:

*sound of maestro* (大师原声) 
*clavier sentiment* (黑白柔情) 之
海顿「D大调钢琴奏鸣曲」
次乐章: 行板
(Piano Sonata In D Major, Hob. XVI: 19- II. Andante)

        钢琴奏鸣曲作为古典至浪漫主义时期最为重要的器乐表现形式之一,历来受到每一位作曲家所重视。相较于莫、贝、舒在该种体裁上的杰出地位,约瑟夫·海顿(Joseph Haydn 1732.3.31-1809.5.31)的钢奏则略显黯淡,似有被忽视之嫌,除了在“维也纳三杰”的录音资料中难觅其踪,全集录音寥寥,当代键盘大师中也仅有布伦德尔和里赫特两位各自留下了10首左右的留声,虽只占到海顿钢奏总数的两成,却也弥足珍贵,堪为圭臬。
        巴洛克对位技法在C. P. E 巴赫这一代音乐家手中已悄然褪去了昔日辉煌,更顺应潮流的感性与华丽风格逐渐取代老旧的意大利传统。年轻的海顿只是这波时代浪潮的追随者,模仿,依旧是其树立自我个性之前提,于是,规整的奏鸣曲式+对位几乎成为其在首乐章中惯用的模式,严谨到近乎保守,教人怀疑“交响曲之父”的创作力。海顿的独特气质是在慢乐章才让人感受到的,一种无与伦比的高贵与典雅,似与生俱来的纯真秉性和优渥境遇之真实写照,不染尘世的聒噪与喧嚣,添其静谧则是莫扎特,增其力度则是贝多芬,去其无忧则是舒伯特,减其繁奢则是舒曼。到了末乐章,其酣畅淋漓的动感表现,甚至能令莫扎特的许多回旋曲亦自叹弗如,幽默和自然的触键宛若泛着光晕的水珠,欢快地舞出孩童般的轻盈步态。
        推荐的这个行板乐章出自海顿的第30号钢奏(Landon目录),约完成于其升任埃斯特哈齐宫廷乐正的次年(1767),平静的乐曲情绪仿佛道出了作曲家内心的自适和怡然,于繁忙的现代人听来,自有治愈心灵的温柔力量。当年“肖赛”落第的前南钢琴家Ivo Pogorelich以他出色的音色与触键,还原了一个简单中富于生机的海顿,浪漫主义化的修饰更添一份妙趣。

独奏: 伊沃·波戈莱里奇***
        (Ivo Pogorelich)

评论

热度(30)